月经过少¶
定义¶
月经过少通常被定义为月经周期规律,但每次月经的出血量少于5毫升,或者月经持续时间短于2天1。需要注意的是,每个女性的正常月经量和持续时间可能有所不同,因此,如果月经量较以往明显减少,也应引起重视。
病因¶
-
子宫内膜因素:子宫内膜受损、粘连或炎症可能导致子宫内膜变薄,可引起月经量减少。例如,多次人工流产、刮宫手术可能损伤子宫内膜,导致宫腔粘连,影响子宫内膜的正常生长。
-
卵巢功能异常:卵巢功能减退、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可能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,影响子宫内膜的生长,从而引起月经量减少。
-
内分泌因素:甲状腺功能异常、肾上腺功能异常等内分泌疾病可能影响月经周期和月经量。
-
全身性疾病:贫血、营养不良、慢性疾病等可能影响身体的正常功能,从而影响月经。
-
药物因素:某些药物,如口服避孕药、某些精神类药物等,可能影响月经周期和月经量 。
-
精神因素:长期的精神压力、焦虑、抑郁等可能影响内分泌系统,从而影响月经。
-
其他因素:过度减肥、剧烈运动等也可能导致月经量减少。
临床表现¶
症状¶
-
月经量少:月经量较以往明显减少,甚至点滴即净。
-
经期缩短:月经持续时间短于2天。
-
月经颜色异常:月经颜色可能变淡,呈粉色或褐色。
-
其他伴随症状:可能伴有头晕、乏力、腰酸等症状,严重时可能出现贫血。
体征¶
-
盆腔检查:评估子宫、卵巢和阴道的状况,检查是否有炎症、肿块或其他异常。
-
子宫大小和形态:检查子宫是否过小或形态异常,这可能提示子宫发育不良。
-
其他体征:观察是否有贫血、甲状腺肿大等其他可能与月经过少相关的体征。
诊断¶
-
病史询问:详细了解月经史、既往病史、用药史等,以初步判断病因。
-
体格检查:进行盆腔检查,评估子宫和附件的情况。
-
辅助检查:
-
血常规:检查是否有贫血。
-
激素水平测定:评估卵巢功能,检查是否有雌激素水平降低。
-
甲状腺功能检查:排除甲状腺疾病引起的月经过少。
-
B超检查:观察子宫内膜的厚度和形态,了解子宫和卵巢的情况。
-
宫腔镜检查:可以直接观察子宫腔内的病变,并进行活检。
-
子宫内膜活检:通过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,可以确定病变的性质,排除恶性病变的可能。
治疗¶
药物治疗¶
-
激素替代/调节类
-
雌激素:如雌二醇凝胶、芬吗通(雌二醇+地屈孕酮),适用于卵巢功能衰退或子宫内膜薄者,需严格遵医嘱调整剂量。
-
短效避孕药:如达英-35、优思明,可调节多囊卵巢综合征(PCOS)患者的激素水平,改善月经量。
-
促排卵药:如克罗米芬、来曲唑,用于排卵障碍导致月经稀少者。
-
溴隐亭:降低高泌乳素血症患者的泌乳素水平,恢复月经。
-
非激素类
-
非甾体抗炎药:如布洛芬,可缓解痛经并可能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间接增加经量
-
维生素E:辅助改善卵巢功能,建议按推荐剂量(如每日100-200mg)服用。
-
铁剂:如硫酸亚铁,用于纠正贫血,改善因贫血导致的月经量少。
-
针对病因药物
-
抗结核药:如异烟肼、利福平,治疗结核性子宫内膜炎。
-
甲状腺药物:如左甲状腺素(甲减)、甲巯咪唑(甲亢),调节甲状腺功能。
-
中药治疗
-
中医认为,月经过少多与气血不足、肾虚等有关,可以通过中药调理,补气养血,调理肾脏功能,改善月经量。
手术治疗¶
-
宫腔镜手术
-
适应症:宫腔粘连
-
操作:分离粘连组织,术后放置宫内节育器(IUD)或球囊支架防止复粘,并联合雌激素促进内膜修复
-
卵巢手术
-
适应症:卵巢囊肿或肿瘤压迫导致月经异常
-
操作:囊肿剔除或卵巢部分切除,需权衡生育需求。
-
其他手术
-
结核病灶清除术:针对严重结核性子宫内膜炎,需联合抗结核治疗。
生活方式调整¶
-
合理饮食: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,多吃富含蛋白质、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。
-
规律作息:避免熬夜,保证充足的睡眠。
-
减轻压力:学会调节情绪,保持心情舒畅。
-
适当运动: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,增强体质。
就医建议¶
-
及时就医:如出现月经量较以往明显减少或经期持续时间缩短,应及时就医,明确诊断。
-
详细描述:就诊时,详细描述月经情况、既往病史、用药史等,有助于医生判断病因。
-
遵医嘱: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检查和治疗,按时复诊。
-
个体化治疗:根据自身情况,与医生充分沟通,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。
-
定期复查:对于已诊断为月经过少的患者,应定期复查,监测病情变化。
编写者: 颜妞 上传者: 张梓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