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子宫内膜异位症

定义 4

子宫内膜异位症(内异症)是指子宫内膜组织(腺体和间质)在子宫腔被覆内膜及子宫以外的部位出现、生长、浸润,反复出血,继而引发疼痛、不孕及结节或包块等。内异症是生育年龄妇女的多发病、常见病。内异症病变广泛、形态多样、极具侵袭性和复发性,具有性激素依赖的特点。

WHO最新数据显示,子宫内膜异位症影响到全球大约10%(1.9亿)的育龄妇女和女童。5综合文献报道,约10%的生育年龄妇女患有内异症,即全球约有1.76亿妇女为内异症患者;20%~50% 的不孕症妇女合并内异症,71%~87%的慢性盆腔疼痛妇女患有内异症。内异症是导致痛经、不孕症和慢性盆腔痛的主要原因之一,不仅对患者的生命质量产生负面影响,还对社会卫生资源造成重大负担 。

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

子宫内膜组织在子宫肌层内生长,又称为子宫腺肌病。

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

子宫内膜侵犯子宫肌层以外的组织,以卵巢最为多见,称为巧克力囊肿。此外子宫骶韧带、子宫下段后壁浆膜层以及子宫直肠陷凹、乙状结肠的盆腔腹膜、阴道直肠隔等处也较为常见。

请参考词条内异症自我管理指南

病因

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,但有几种理论被提出,其中经血逆流学说为如今的主流学说:

经血逆流种植学说

月经期脱落的子宫内膜碎屑随经血逆流,经输卵管进入腹腔,种植于卵巢表面或盆腔其他部位。

内异症形成“三步曲”:粘附、侵袭、血管形成,可将其称为“3A”程序。1

经量多于正常的育龄期妇女更容易发生经血内流。

体腔上皮化生学说

部分体腔上皮具有高度化生潜能,可以在内分泌化学物质的刺激下向子宫内膜上皮转化。2

淋巴及静脉播散学说

子宫内膜碎屑可以进入淋巴或静脉循环,播散种植至远隔器官,如肺、胸膜等。

临床表现

症状

疼痛

与月经周期有密切关系

痛经

主要表现为继发性与渐进性痛经。多于月经开始前1~2天出现,月经第1天最严重,以后逐渐减轻,可持续整个经期。疼痛部位多为下腹深部和腰骶部,有时可放射至会阴、肛门或大腿。3

其他部位疼痛

慢性盆腔痛、性交痛、排便痛和其他不同形式的疼痛。

月经异常

以经量增多或经期延长为主,可能与内膜增生或卵巢功能失调有关。

不孕

内异症所致不孕和流产的原因复杂、多样。包括盆腔炎症、粘连;不良卵泡、排卵障碍;输卵管的拾卵和受精卵的输送不良;胚胎质量低下、子宫内膜种植困难等。

体征

主要为结节和包块

绝大多数内异症都有结节或者包块,甚至可以出现在身体的任何部位。

● 扪及子宫粘连的肿块、破裂时有腹膜刺激症

● 双和诊时发现子宫后倾固定

● 直肠子宫陷凹/宫骶韧带/子宫后壁下方扪及触痛性结节

● 一侧/双侧附件处触及囊实性包块,活动度差

● 阴道后穹隆触及痛性小结节

诊断

病史询问

详细的病史询问,包括家族史、既往史和妇科史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家族史 :询问是否存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级亲属,因为遗传因素可能增加患病风险

既往史 :关注可能增加子宫内膜异位症风险的早期生活因素,如早产、低出生体重、既往腹部手术史等

妇科史 :重点关注初潮年龄、月经出血模式(如经量过多)、不良妊娠结局以及既往盆腔手术史等

妊娠史 :是否怀孕或不孕

症状评估

症状可能包括经期相关疼痛、非周期性疼痛、性交困难、排便疼痛、排尿困难和胃肠道症状等

● 症状出现的时间以及严重程度

● 症状的出现月经周期是否有关

● 是否出现痛经,并且有逐渐加重的趋势

● 医生会通过问诊,让患者描述自己疼痛严重程度:0代表无痛,1~3代表轻微疼痛逐渐加重,4代表刚对睡眠带来影响的疼痛,5~6代表渴望药物治疗的疼痛,7代表疼痛影响入睡,8~10代表逐渐不能忍受的剧痛。由此,可获得症状的视觉模拟评分(Visual Analogue Scale/Score,简称VAS),用于指导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

● 是否有其他不适

体格检查

双合诊/三合诊

在检查时,医生会用手触摸盆腔的异常区域。妇科检查摸到与子宫相连的囊性包块或盆腔内有结节,触痛明显,有助于疾病的初步诊断。

影像学检查

B超

经阴道/肛门超声检查是诊断卵巢异位囊肿和直肠内异症的重要方法,可确定病灶的位置、大小和形状

核磁共振MRI

腹腔镜检查

可以直视病灶,通常不单独应用于诊断,往往同期做腹腔镜手术,去除疑似病变组织。

实验室检查

血清CA125测定

● CA125水平升高更多见于重度内异症、盆腔有明显炎症反应、合并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破裂或子宫腺肌病者。

● CA125在其他疾病如卵巢癌中也可以升高,由于其敏感性并不是很强,一般不作为独立诊断的依据。

● 可用于监测病情变化、评估疗效和预测复发。

抗子宫内膜抗体

组织活检

治疗

根本目的 缩减和去除病灶,减轻和控制疼痛,治疗和促进生育,预防和减少复发

药物治疗

非甾体抗炎药

● 主要机制: 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,阻止致痛物质的形成和释放。但不能延缓内异症的进展。

● 用法:推荐与孕激素或COC联用;根据需要应用,间隔不少于6h。

● 副作用:胃肠道反应,肝肾功能异常。 长期应用要警惕胃溃疡的可能。

复方口服避孕药COC

● 主要机制:通过降低垂体促性腺激素水平,造成类似妊娠的人工闭经。

● 用法:连续或周期用药。

● 副作用:恶心、呕吐、40岁以上或有高危因素(如糖尿病、高血压、血栓史及吸烟)的患者,要警惕血栓的风险 。

孕激素

● 主要机制: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,使子宫内膜蜕膜化形成假孕。

● 副作用:恶心、轻度抑郁、水钠潴留、阴道不规则流血。

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-a

● 主要机制:通过负反馈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,导致 卵巢激素水平下降,又称为药物性卵巢切除。

● 用法:依不同的制剂有皮下注射或肌内注 射,每28天1次,共用3~6个月或更长时间。

● 副作用:潮热、骨质丢失、阴道干燥、性欲减退。

其他

孕激素拮抗剂、雄激素衍生物、中药

其他治疗

● 激素型宫内节育器:如左炔错孕酮宫内节育系统(避孕环) :目的是缓慢释放孕激素,使子宫内膜萎缩,可明显减少月经血量、缓解痛经。适合近期无生育要求的患者。

● 阴道环

● 皮下埋植

● 针剂

● 贴片

手术治疗

目的

切除病灶;恢复解剖;促进生育。

手术种类及选择原则

1.保留生育功能手术:

● 适合于年龄较轻或需要保留生育功能者

● 保留子宫和至少部分卵巢组织

● 术后复发率高,约为40%

2.保留卵巢功能手术:

● 切除病灶及子宫,保留至少部分卵巢组织

● 主要适合症状明显且无生育要求的45岁以下患者

● 复发率约为5%

3.根治性手术:

● 切除所有病灶

● 适合年龄较大、无生育要求、症状重或者复发经保守性手术或药物治疗无效者

● 几乎不复发

诊疗流程4

子宫内膜异位症示意图

图1: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疗过程图

就医建议

子宫内膜异位症对患者身体危害较大,因此如果出现以下情况,建议尽早到医院就诊:

● 痛经,且逐渐加重;

● 月经异常;

● 剧烈腹痛;

● 性交疼痛;

● 怀孕困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