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经基础知识¶
定义¶
育龄妇女卵巢的卵泡生长、排卵和黄体的形成及伴随雌、孕激素分泌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,由此引发的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剥脱、出血的现象称为月经(Menstruation)1。月经的出现是女性正常的生理现象,是生殖功能成熟的重要标志,月经出血通常持续2~7天。一般情况下,月经在更年期后停止,通常发生在45~55岁之间。不来月经的女性包括:绝经后女性、孕妇以及发生闭经的女性。在怀孕期间和分娩后的一段时间内,不会发生月经。母乳喂养时产后闭经的平均时间较长,这被称为哺乳期闭经。
月经周期¶
自青春期开始,子宫内膜(宫颈除外)在卵巢分泌的激素作用下出现周期性变化,即每隔28天左右发生一次内膜剥脱、出血、修复和增生,称为月经周期。每个月经周期是从月经第一天起至下次月经来潮前一天止,可分为月经期、增生期和分泌期三个时期2。
·增生期:指月经周期的第5-14天,此间卵巢内有一些次级卵泡开始生长,向成熟卵泡发育,并分泌雌激素,故又称卵泡期。雌激素使子宫内膜增生增厚,子宫腺增多增长并变弯曲,子宫螺旋动脉更加伸长和弯曲。至月经周期第14天时,卵巢内通常有一个卵泡发育成熟并排卵,子宫内膜随之转入分泌期。
·分泌期:指月经周期的第15-28天。此时黄体形成,故又称黄体期。在黄体分泌的孕激素和雌激素作用下,子宫内膜继续增生变厚,子宫腺进一步变长、弯曲、腺腔扩大,腺腔内充满粘稠液体。螺旋动脉继续增长变得更弯曲并伸入内膜浅层。如未妊娠,内膜功能层将脱落,转入月经期。
·月经期:指月经周期的1-4天。此期由于卵巢月经黄体退化。雌激素和孕激素骤然下降,引起子宫内膜功能层的螺旋动脉持续性收缩,使内膜缺血,子宫腺分泌停止,组织液减少,从而功能层发生萎缩坏死。继而螺旋动脉又突然短暂扩张,致使功能层的血管破裂,血液流出并积聚在内膜浅部,最后和坏死的内膜一起剥落并经阴道排出,此即月经。在月经期结束之前,内膜基底层残留的子宫腺上皮开始迅速增生,并向子宫腔表面推移,使子宫内膜上皮得到修复。待月经期结束,其他组织也开始增生而转入增生期。
图1:子宫内膜在月经周期中的建立和分解
月经成分¶
月经呈暗红色,颜色比静脉血稍深。经血中约有一半是血液,该血液包含钠、钙、磷酸盐、铁和氯化物,具体含量存在个体差异。除血液外,月经中还包括宫颈黏液、阴道分泌物和子宫内膜组织。月经中的阴道液主要贡献水、普通电解质和至少14种蛋白质,包括糖蛋白。由于月经血中含有前列腺素及来自子宫内膜的大量纤维蛋白溶酶,并且纤维蛋白溶酶具有溶解纤维蛋白的作用,故月经血不凝固,在出血量多或速度快的情况下可出现血凝块3。
月经初潮¶
定义¶
月经第一次来潮称月经初潮(menarche),初潮是女性进入青春期的重要标志。月经初潮通常始于12~15岁之间3,11-16岁初潮也均属于正常现象 ,若16岁月经尚未来潮则应引起重视。
生理意义¶
月经来潮提示卵巢产生的雌激素足以使子宫内膜增殖,雌激素达到一定水平且有明显波动时,引起子宫内膜脱落即出现月经,但由于此时中枢对雌激素的正反馈机制尚未成熟,即使卵泡发育成熟也不能排卵,故月经周期常不规律,经5~7年建立规律的周期性排卵后,月经才逐渐正常[3]。
月经异常¶
月经失调(Menstrual disorder)是与一个人的月经周期有关的任何异常状况。有许多不同类型,体征和症状也不同的月经失调,包括月经期间疼痛,大出血,或没有月经等。 月经异常的类型包括:
● 经前紊乱:主要包括经前期综合征(PMS)及经前期烦躁障碍(PMDD)
○ 经前期综合征:经前期综合征是一种是复发性黄体期紊乱,其特征是易受刺激、焦虑、情绪不稳定、抑郁、水肿、乳房痛和头痛,在月经前5天发生,通常在月经开始后数小时消失。
○ 经前期烦躁障碍:是一种严重的经前综合症,在月经周期的后半期发生,月经开始或开始后不久消失。患者有明显的抑郁,也有焦虑、易怒和情绪不稳等现象。
● 月经周期长度紊乱:包含月经频发或稀发等。
● 月经流量紊乱:月经过多或过少等。
● 排卵期紊乱:排卵很少或不排卵(通常定义为周期大于35天或一年小于8个周期),表现为月经不规律,即月经间隔、持续时间或出血变得不可预测。无排卵可能引发月经停止(继发性闭经)或出血过多(子宫功能异常)。
● 其他月经失调:如痛经等。
绝经¶
由于卵巢内卵泡自然耗竭或剩余的卵泡对垂体促性腺激素丧失反应,导致卵巢功能衰竭月经永久性停止即绝经(menopause)。我国妇女平均绝经年龄为49.5岁,80%在44~54岁之间[3]。妇女绝经的年龄与遗传因素有关,但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,吸烟、环境、雌激素、感染、盆腔肿瘤等都有可能导致卵泡池的耗竭而提前绝经。一般40岁以前出现的绝经即为卵巢早衰。